标题:
“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11-2 09:40
标题:
“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
张元济(1867—1959)可谓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出版界的第一人。他是浙江海盐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是蔡元培的同年,曾经担任过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管理译书院事务,后任公学总理 。1901年他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从那时开始直至他逝世, 张元济和这个现代中国的文化重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百年中国,多少人上下求索,寻找富国强兵之路。当年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文化救国”的不在少数,惟有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一生的功业。
1902年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由排字工人夏瑞芳创办。张元济放弃了在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到一个弄堂的小厂里跟一个小业主合作,因为他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联系起来。张氏执掌商务,呕心沥血,一方面搜集古籍善本,重刻出版《四部丛刊》,为天下读书人所重;另一方面他聚集人才,一起编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科书,字斟句酌,精心推敲,成为全国通用的课本。有的课本重版三十多次,销售超过一亿册。他的管理方式又强调事必躬亲,对于出版的书籍,从内容到格式,从纸张到印刷,都用心考量。所以,商务出品,无一不是内容翔实,装帧精美,受人欢迎。
在上世纪初的文化巨变中,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擘的蜕变,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重要机构。到1910年,商务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之一。商务在张元济的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掌管商务期间,他又以一种开明开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学术情趣广集人才。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记载:1920年到1922年间,陆续进馆的就有陈布雷、谢六逸、郑振铎、周予同、李石岑、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陶孟和、顾颉刚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商务印书馆也因此和五四时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一样,成为“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到1926年,商务已经是远东最大的出版商。分馆不仅遍及中国,而且开到了香港南洋。在上海的宝山路,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商务印书总馆,涵芬楼也扩建成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
抗战时期,日军蓄意掐断中国文化的命脉,狂轰滥炸之下,不仅商务印书馆被夷为平地,东方图书馆的善本也被大量烧毁。半生心血隳于丙丁,张氏的心境可想而知。 然而,仰天长叹“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之后,六十六岁的他在东方图书馆被焚毁的当天立即重返商务,主持商务复兴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晚上回家校勘古书。张元济对向他表示慰问的胡适说:“如果商务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以后的岁月里,他被困孤岛上海,依靠卖字画为生,生活艰难困苦,但坚决不当汉奸。因为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也因为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张元济被世人誉为“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能实现新道德的旧绅士。”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atus.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