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汉元帝懊悔错过美人王昭君怒杀贪心画家 [打印本页]

作者: CASPER    时间: 2010-1-24 21:09     标题: 汉元帝懊悔错过美人王昭君怒杀贪心画家

zt link: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0-01-19/1016265563.shtml

 农家淑女

  选入汉宫湖北兴山县明妃村,三面环水,水光潋滟;一面环山,山青如黛。这是王昭君的故乡。王昭君吸山水之灵气,出落得丰姿绰约,楚楚动人。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选入汉元帝宫中,为掖庭待诏。

  十七岁的王昭君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真是“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垂青。

  原来汉元帝每年都从全国各地挑选秀女入宫,经年累月,人数已近两万。乱花渐欲迷人眼,怎么才能临幸到最美丽的美人呢?汉元帝让人把待诏宫女制成图像,随时把美人图挂在身边,闲暇时便细细品评。如果当时有摄影、录像设备,王昭君的命运可能就会是另一番光景。可惜的是,当时的美人图全靠画家去描摹。担任此美差的画家姓毛名延寿。毛画家,靠着绘图工具,很是饱览了一番天下秀色。皇帝的女人,他可没有胆量动,可他敢动那些女人的钱包。

  西汉后宫有严格的编制系统。元帝在前代后宫十级的基础上,扩大为十五级。级别不同,待遇有别。昭仪位比宰相,爵比亲王;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侯。最后一级的待遇也比宫女高得多。宫女是没有品级,没有进入编制的。因此,很多宫女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千方百计地挤进编制之中。而最佳的路径,就是得到皇帝的宠幸!所以出身富贵人家的宫女无不动用各种渠道贿赂毛画家,就是那些没有后台,头脑灵活一点的,也会想方设法巴结毛画家。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后来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却不屑那样去做。一方面,她为人正直,献媚的手段,她不屑一用;另一方面,她自信:凭自己的身材容颜,画成图像递交给皇上,自会得到皇上宠幸。

  画像那天,王昭君施了个淡淡妆,头上盘了个端端的螺髻头,一枝玉簪斜插在上,身穿月白色绕襟深衣,一条嫩绿假带将腰束成一握,手腕上戴一对碧玉手镯。见过很多美人的画家毛延寿,实在惊羡王昭君的美丽绝伦。他深信,目前皇帝所享用的美色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王昭君。动笔前,毛延寿向王昭君自我吹嘘道:“世上各色人等,没有我这枝笔画不了的!传神写照,栩栩如生,笔到即成,他人完全可以按图索人。”王昭君明白他的意思,可没有搭理他。

  下笔之时,毛延寿在心里曾涌出过丝丝同情,希望王昭君放下架子,对他尊重一些,向他有所表示,以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些许满足,那样,他就不会昧着良心下笔。于是,他又拐弯抹角地说道:“王宫人,你脸上有一点,如果你大方一点,我会在适当的地方给你一点!”王昭君平静地说:“我不可能有一点,你有权给一点。”毛延寿恼羞成怒,便把那点该点到秋水上的丹青,点到了秋水下的脸上。他暗自惋惜:“可惜!可惜!”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画像上的丧夫落泪痣时,以为她是个不吉的女人,便将画像扔在了一边。王昭君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此后,三年多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宫女。汉宫秀女 自请出塞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觐大汉天子。汉元帝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间,呼韩邪单于提出了“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本想送一个真公主,但金枝玉叶谁愿意前去呢?于是暗中传旨后宫待诏宫女:“有愿意嫁到匈奴去的,朝廷以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听说要离开本土远嫁匈奴,都不乐意。因为宫中流传着细君公主的故事。汉武帝时,朝廷为了联络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给乌孙王昆莫。昆莫当时已经年迈,夜晚独居外帐中。细君悲伤远嫁,又面对老夫,再加上语言不通,整日悲愁哭泣。她作《黄鹤歌》一首向汉武帝告哀:“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汉武帝写信劝她以国事为重。后来,昆莫死去,细君公主要求回归大汉,汉武帝又传旨让她依照当时的风俗嫁给了继立的君王。

  王昭君当然知道细君公主的事,但是,她更了解普通宫女的愁苦。在后宫,为后为妃的高高在上,富贵冲天,宫女则命贱命薄、如蚁如纸。自己入宫已有些年头了,只因拒绝了画师的索贿,至今未能出永巷一步,仍是一个宫女。书烛银台旁,宫槐月光下,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永巷离皇帝的寢殿并不遥远,每天玉辇经过,丝弦管响,每夜歌舞不绝。她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是那种不堪的境地了!那是令人万般无奈,柔肠寸断,悲怨似海的境地。永巷内不断有宫人发疯和自杀的消息传来。

  “远嫁匈奴即能保大汉和匈奴安居乐业,”想到边境兵荒马乱、妻离子散的场景,王昭君心跳加速,“不枉我知书达理,不弃我天生丽质,我要远嫁匈奴为民造福。”

  当呼韩邪单于牵着王昭君的纤纤素手出现在定婚仪式上的时候,汉元帝眼前顿时一亮。一位美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稍露一丝幽怨;一头秀发云鬟雾鬓,更显万种风情。她的出现,“使汉宫为之生色”,汉元帝脸色立即变青。他不停地在心里自问:“后宫怎么还有这样绝色的女子?我为何还不曾临幸呢?”他强打起精神,主持完仪式。

  汉元帝回到内宫,立即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找出王昭君的画像细细端详。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粉颊秀靥之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完全是无中生有!汉元帝一气之下,将毛延寿推出斩首。

  有诗为证:曾闻汉王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在去匈奴前,王昭君请求回家看望亲人。汉元帝对这位无缘临幸的美人,充满了爱怜,特旨恩准了她的请求。王嫱自请和亲的壮举在家乡迅速传开。听说她省亲回来,人们在香溪夹岸十里,迎接昭君回家。王昭君站在绮罗绵缎装饰的画舫上,含着热泪,一路向乡亲们致意。父母亲见到昭君,悲喜交加。见面即为永别,父母心中如刀绞!女儿出塞去结两国友好,又令双亲感到莫大的欣慰。

  王昭君回到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寻觅儿时的足迹。看到故乡的青山秀水,听着熟悉的乡音,王昭君依依不舍。

  王昭君离开家乡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登上江中的龙舟,王昭君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岸边盛开的桃花宛是她的知音。曲声中,桃花纷纷飘下,有的落在龙船上,有的飘到她身上。看到渐离渐远的故乡与亲人,看到纷飞的花瓣,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王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那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鱼。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和故乡的人们一起迎接着昭君的归来。

  大汉美女

  奉旨入胡步出殿门前,昭君驻足慢慢回首一望,眉头微蹙,脸上露出哀怨的神情。这一瞥,竦动左右,大殿之上,所有的人都被哀怨的美丽所震慑。这哀怨是对元帝的,令元帝更是揪心悔恨,悔恨生生错过了国色天香。

  王昭君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宫阙,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当护卫的仪仗浩浩荡荡经过长安大街时,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公主的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苍老的匈奴单于,人们无不嗟叹不已。秋风阵阵,旌旗猎猎。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秋风黄叶,引动她的忧伤。她心绪难平。马背之上,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吟出一首《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琵琶声令人肝肠寸断。南飞的大雁听到了忧郁的琵琶声,看到了骑在马上的美人,一只只忘记了摆动翅膀,于是,都纷纷跌落到地下。从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称。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马背上的王昭君,成了万里荒漠中一道靓丽风景。第二年初夏,王昭君到达漠北匈奴王廷,只见牛羊遍地,青草无边,异域风情,既让王昭君欣喜,又让王昭君揪心。到了傍晚,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昭君的到来,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王昭君于是又从心里生出一丝回家的感觉。到达王庭之后,呼韩邪单于立即封她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边境开始安宁。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一年后,老迈的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时年24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王位,依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百般疼爱,夫妻生活恩爱甜蜜。昭君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美丽的女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35岁。“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王昭君留下的永远是一个背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留给人们的还有悲苦!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昭君带给人们的还有欣慰!

  远去的是王昭君,留下的是一段凄美的故事。

  (注: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之称。)

  (陈祖清 邹嵘)
作者: txems    时间: 2010-4-17 21:22

没什么好惊讶的
作者: 朱朱    时间: 2010-4-17 21:45

这篇不是从知音里面摘的吧,看的有点寒啊,王昭君那就是一个悲剧,别的不说,就说匈奴人老子的老婆再嫁给儿子,中原接受传统教育的女子哪里接受得了,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几次上表要求返汉,都未能如愿,还幸福,幸福个鬼!
古代的和亲,那就是牺牲小女子的,真有几个是自愿的,还父母亲自豪,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再无相见日,小老百姓只想过日子,不用加那么高的觉悟给他们拉,汉朝和亲,都是认个宫女或者旁支去糊弄人家的,要说啥觉悟,皇帝咋不嫁自己的女儿哩? 古代那四大美女,就是四大悲剧,所以说红颜薄命啊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atus.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