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红楼乱弹 — 第四十八回 “教”“学”之道 (zt) - by 没有桅杆的船 [打印本页]

作者: ky2009    时间: 2010-10-6 13:50     标题: 红楼乱弹 — 第四十八回 “教”“学”之道 (zt) - by 没有桅杆的船

本帖最后由 ky2009 于 2010-10-6 12:52 编辑

红楼乱弹 —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教”“学”之道



从质朴无邪的《诗经》到活泼诙谐的元曲,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褶褶生辉!而震古烁今的唐诗更以其博大高雅、无所不包的气魄,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一交响乐的华彩乐章!有气势磅礴、巨浪滔天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有纵横睥睨、舍我其谁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激昂;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然自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缠绵悱恻;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精彩的唐诗,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黯然失色!


因为薛蟠外出学做生意,在宝钗的帮助下,香菱终于住进了花团锦簇向往已久的大观园。然而她更羡慕的是那些会作诗的姐姐妹妹们,于是一进梨香园就求宝钗教她作诗。那自然是被认为“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作诗写字”不是女孩儿家“分内之事”的宝钗笑着抢白了一句“得陇望蜀”。香菱只好去找黛玉。香菱找黛玉学作诗真是找对了人!放眼整个贾府,诗写的好,且善于教人作诗的,非黛玉莫属!而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这短短的半回,写了很多可推广到教育领域的有关“教”与“学”的真知灼见,实在令人佩服!为人师表者,做父母的,治学的,不可不察!


首先,曹公通过让香菱主动去拜师求学,说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虽说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的说法,但这种“无师自通”的方法不但劳神费力、事倍功半,而且终究是仅得皮毛,难登大堂!这从香菱一开始就提出的困惑可以看的真真切切——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这就是韩愈所说师之“解惑”的功效。


接下来黛玉高屋建瓴地给她确立了作诗要达到的目标——“第一立意要紧”。“格调规矩”、“词句”都是“末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学诗的浓厚兴趣和黛玉给她确立的目标,恰恰暗合了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的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明白点就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登高望远以确定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此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注脚再贴切不过了。


确定目标后,黛玉接着告诉香菱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里说明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渐进过程。先读什么再看什么次再读什么最后再看什么,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实质上就是一个打好基础,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拾阶而上。是有规律、有迹可寻的,而不是毫无章法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大家都知道做学问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性,就如同建高楼大厦一样。难的是人们不知道该选用何种材料作地基。如果以砖、木、土为地基,你的大楼肯定是盖不高的,这就跟黛玉批香菱喜欢陆游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样——“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要建高楼,就必定要以坚固的石块为根基;要写出意境高远、旨趣高雅的诗,就必以王维、老杜和李白为底子。然后,才可能不断地向上攀升。


黛玉随后又点明了切磋交流的重要性——“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而这也正印证了韩愈抨击其时“士大夫耻为相师”的陋习。一个人的智慧和领会力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而那些心怀“文人相轻”观点的人,说穿了其本身就是个“半吊子”,表面上是自以为是,实质上是没有丝毫的自信,只好以故作清高的姿态来自我掩饰,自我保护!和妙玉嘲笑黛玉是个“大俗人”的心态并无二致!这种爱面子胜过爱学问的人,终究是无所作为的!因为真正的英雄们会惺惺相惜的,而不是互相嘲笑!真正有学问的人,虚怀若谷,他会吸取别人任何的优点,绝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攻击别人。


香菱的这个领会——“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又说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读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能理解诗的妙处和真切。而如果一味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是永远也不会长进的。而作诗如果不联系实际,就会落得个“闭门造车”。推而广之,几乎所有的学问都是这样的道理。


香菱在说出上面那句诗的心得后,黛玉马上给她指出此诗的来由——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这从侧面说明了学问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道理,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的成就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从事更新更有意义的研究和追求,而不是重复古人的劳动。


宝玉听了香菱的体会后,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就是鼓励她去作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要“光说不练”,呵呵。


在懂得了作诗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规则后——“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就开始一边看杜诗,一边学作诗。其“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勤学苦练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状态了。宝钗和其他人的讽喻她也不放在心上,依然故我。真达到了为学的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然,这期间黛玉和宝玉的鼓励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黛玉也象宝钗那样讽刺的话,相信香菱早没心思去学了。这于黛玉就是做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鼓励和夸奖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尤其是孩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这方面西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比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先进和科学的多,需要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总之,在这短短的半回里,曹雪芹有意或无意地写到了很多宝贵的为师之道和治学之道,凭着这些,我们相信香菱也一定能跟那些姐姐妹妹一样写的一手好诗!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这些理论和经验,不但在过去、对诗歌创作有价值,就是在如今,推广到其他教育领域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于那些有志于教育事业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俺觉得有必要精读此半回,从中您也许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俺只是大略地看了一下,就发现了很多道理,希望这篇乱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于08/29/2005
作者: articulate    时间: 2010-10-12 01:35

哇,这些都是你写的啊。
太有才了
作者: ky2009    时间: 2010-10-12 13:17

哇,这些都是你写的啊。
太有才了
articulate 发表于 2010-10-12 00:35



呵呵 。。。我没有这个文彩 標題注了:(zt) - by 没有桅杆的船



作者: articulate    时间: 2010-10-12 13:23

哦 --- 呵呵  看错了
谢谢你的鲜花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atus.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