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弄潮儿傅斯年

傅斯年(1896 -1950)字孟真,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状元。他青年时就读北京大学,1918年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五四运动”爆发,他担任游行总指挥,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他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在民国知识分子中,傅斯年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个性直率,勇于任事,有“大炮”之名。他出身官宦世家,却提倡白话文、鼓吹西方科学态度,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研究原则。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中国的文化影响聚集一体,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和人格。

他从小接受古典文化教育,是胡适口中“比老师学问更好”的北大学生之一。北大毕业后,他先后入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赵元任夫人杨步伟说他和陈寅恪是当时留学生中唯二专心向学、不理会男女之事者,被人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欧洲游学七年,他未获硕士文凭,但贯通文理两科,奠定了在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上的功底。从此,他在学术上注重史料考订,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他组织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在河南安阳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但傅斯年决不是钻进故纸堆的书呆子,他一生都和政治纠葛甚深。他担任国民参政员期间,先后弹劾孔祥熙、宋子文,赶走了两任行政院长。从青年时代领军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起,他一直满怀爱国激情。“九一八事变”后,他出版《东北史纲》一书,从历史角度详细论证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他也反对“华北特殊化”,痛斥建立“中立文化区” 的亲日言论。因为胡适在此问题上言辞闪烁,他差一点和老师翻脸,退出《独立评论》。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留用伪北大的教职工,认为师道尊严,“礼义廉耻”要紧,必须为学生树立榜样。他甚至为儿子取名“仁轨”,纪念曾在朝鲜对抗日军的刘仁轨。

从他的侄子傅乐成编撰的《傅孟真先生年谱》中看,他既有“汉贼不两立”的儒家传统血性,又对同侪公平、对后辈关心,个性磊落。比如,他青年时代住北大宿舍,罗家伦喜欢清早去找他讨论问题,甚至动手掀被,他气得大叫,但和学术思想各异的几位室友——研究古史哲学的顾颉刚、潜心辞章昆曲的狄君武、诵读佛经的周烈亚却相安无事。他参政议事,反对某君的中医提案,遭到辱骂,愤愤地表示会后要和他决斗。待看到对方,又说“你这样瘦,这样老,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吧。”

傅斯年称凭他胖大的身材,“体积乘以速度,可以产生一种伟大的动力”,实际生活中却不失为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对晚辈学子更是老婆心肠。他收编台湾大学初期,校舍破败、经济拮据,他担心学生每餐吃清水煮萝卜没有营养,时常会发出有钱人“为什么不捐钱出来”的书生言论。他在台大筚路蓝缕,提高生活、学术、教育水准,建立安定的学习环境,实践了他承诺学生的“有房子住,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玩”,但自己因为工作辛劳,长年高血压,脑溢血不治猝死。

傅斯年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执拗让人捕捉到他自杀殉节的高祖母和祖母的身影。但他手举家里油光水滑的大黄猫、自称“第二胖”,或因高血压被迫忌口,又偷吃馄饨、包子或从小辈碗中取食的行为,又很可爱。

金刚怒目者也有童真妩媚处。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