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闻人生] 受捐吃草孤儿杨六斤真实生活曝光 媒体夸大报道(组图)



▲杨六斤在校很活泼,下课后参加体育活动。



杨六斤住在他的堂哥家里▲,堂哥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给他安置了一张床。



广西隆林贫困男孩杨六斤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无数国人,在几十天内就获得500多万元的捐款。但随着“广西独居少年吃野草”新闻的持续发酵,杨六斤更真实的生存状况被挖掘:并非独居4年,吃野菜是当地习惯……虽然并非当初报道那般艰苦,但真实的杨六斤的确生活在贫困线上。而针对当地电视台有关报道有夸大嫌疑的指责,相关节目编导回应称,“可能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导致了部分错误”。

  爱笑男孩生活在贫困线上

今年14岁的杨六斤,个子不过1.4米,身材瘦小,爱笑也常常皱眉。自小生长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德峨镇,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今年外出了两次,一次坐上大巴去南宁,一次去深圳坐上了飞机。他的人生也像坐上云霄飞车,飞速上升。

杨六斤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半年后母亲带着两岁的弟弟,改嫁到20公里外的三冲村。作为家中长子的他,跟随爷爷奶奶在龙洞屯生活,次年奶奶去世,留下爷孙两人。和已是古稀年纪的爷爷生活在一起,杨六斤从小就很懂事听话,照顾老人,自己洗衣,搭凳做饭也是常有的事。对六斤来说,虽说不上已能“自力更生”,至少已是“身怀绝技”。

六斤在龙洞完小的启蒙老师杨秀昌说,他是在半学期一次家访中,了解到了六斤的情况,一所老房子和一个老头子,就是六斤的全部生活,心酸和心疼是那次家访的回忆,此后他开始留意六斤。“学校有爱心捐赠,我都领给他。”杨老师说,学校里条件差的也有几个,但鉴于六斤的家庭情况,自己还是有些“偏心”,在教六斤的两年里,老师把学校的两次受赠名额都给了他,一次200元,一次500元。

住在半山腰的六斤也并不孤独,家周围有好几家亲戚。住在其隔壁的堂伯杨建强说,比起这些亲戚的小孩,六斤算是不幸,一贫如洗,无父母关爱,“小孩一起玩,我都忍不住塞几颗糖给他。”2012年5月,六斤的爷爷去世,杨建强便接过担子,抚养六斤生活。杨建强说,六斤刚开始住在条件稍好的叔叔家,但家里没小孩玩耍,便搬到自己家,和家里两个孩子玩熟后,六斤也渐渐淡忘爷爷去世的伤痛。

3个月后,放暑假的六斤被堂哥杨取林接走,之后就一直在新街村上马排屯的堂哥家中住下。堂伯说,“家里的人都很心疼六斤,也愿意照顾他,跟哪家住都看他的意愿。”

其实,改嫁到邻村的母亲吴女士更想和六斤住一起。“但是这里没有他的田,没有他的房子,他很难立足的。”吴女士说,自己没有一天不想六斤,不知道儿子这些年怎么熬过来的,很想弥补亏欠六斤的母爱,但自己也被现实所迫,终无法团聚。

  平时住校周末假期才回家

2012年7月后,六斤还是寄住在堂哥杨取林家中。当了半辈子农民的杨取林,老实淳朴。他说,当初看着孩子可怜,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还是和妻子商量着将六斤接了过来,负担六斤的起居,开始了5口之家的生活。

杨取林表示,妻子这两年常生病,花了几万元,家里也没了积蓄。去年,他决定像村中其他青年一样外出打工。几个月时间,赚了好几千,钱比种田来得快。今年3月,夫妻俩一起又了去梧州。

“我当时也没多想,觉得六斤已经14岁了,也会照顾自己,亲戚邻居都答应帮着照顾,应该没问题。”杨取林说,六斤很懂事听话,自己也不操心,母亲也住在屯里,在外打完短工后会回家住,也就没顾虑地外出了。因为外出打工,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成了留守儿童,去年年底就都交给岳父母照顾了。

杨取林说,3月份,因为担心用电磁炉、烧柴火不安全,所以他外出的时候,还给杨六斤买了个新的电饭锅,也准备了一大袋子的米。“这次回来看到米都长虫子了,还是我们太疏忽了。”

杨取林说,六斤也并未像此前报道中所说独居4年,自己只在外面打工了3个月,六斤一直是在学校住宿,假期或周末才回来独自生活。“他过得这么不好,也是我们太疏忽。”

据记者了解,当地人有食野菜的习惯,生吃或吃菜根,当地人都非常熟悉。“剪刀菜、折耳根、马蹄菜等,我们常吃的有二十多种”,村民杨女士说,但就现在来说,每家每户都拿野菜当补充食材,不会当主菜,也不会常吃。“吃野菜倒是常有的,但像六斤这样找着当主菜吃,也是少有的。”





  一档公益节目带来生活转折

村子不大,村里人多知道六斤的情况。5月23日,六斤的故事被一档公益节目播出后,又感动了许多人。6月6日,远在深圳康桥书院的两名义工来到深山,把杨六斤接到深圳体验夏令营,简单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后,带着未期末考的六斤离开。而此时,六斤的公益存折存款不断增多,十多天里,爱心捐款达到500多万。

因六斤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电视台节目组工作人员决定继续追踪报道,和其堂哥杨取林及新街完小校长杨继勇商量后前往深圳探望,同时接六斤回乡考试。但因带回时机,曾一度被误读“抢人”,也引起多方质疑。

校长杨继勇回应质疑说,像六斤这样,生活波折和凄苦,在整个村里甚至镇里都是不多见的,学校一直很关注杨六斤的情况,他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补助,还有低保,也一直有公益基金支持他,每年1340元,该笔善款主要用于杨六斤日常生活开支。堂哥杨取林每学期在邻居处存放500元给杨六斤读书,杨六斤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周一到周五六斤都住学校,生活其实并没那么困难,而去深圳带回杨六斤,是应广西某电视台要求,同时接他回来参加期末考试。

  电视台回应“夸大”质疑

□焦点

  可能沟通问题导致部分错误

在六斤的真实生活中,仅短暂独居,吃野草也是村里习惯。公众开始质疑作为报道方的广西某电视台,认为其有夸大报道的嫌疑。对此,该电视台回应称,记者在德峨镇采访时,在老师的引荐下见到杨六斤,其朴实的外貌、曲折的经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深深打动了记者,记者很快决定将他作为采访对象。

“低保和已有的社会救助,解决的只是他的生存问题,生活困苦是不争的事实。”记者所看到的杨六斤生活细节,实际上时常发生在很多农村贫困孩子的身上,是不少贫困孩子的典型生活,贫困是客观存在的,而杨六斤乐观、积极的态度是非常难得的,正是这种励志魅力打动了记者。

该节目编导陈女士回应称,6月9日六斤的公益存折账号中就已经有200多万元,六斤堂哥得知后,表示捐款已经满足六斤的学习和生活所需,不需要再继续捐赠。节目组也希望能继续报道六斤到深圳后的情况,故主动与其家人联系前往深圳。“但我们只是报道,接六斤回学校考试和处理其他事情,是其堂哥和校长决定的。”同时,陈女士表示,自己只参与部分节目录制,并不很清楚拍摄六斤生活细节的情况,“可能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导致了部分错误”。


  捐款人关注“后续事件”

  六斤这样的孩子应获更多关爱

贫穷男孩杨六斤的故事播出后,根据栏目组安排,他现身节目现场,当时即获得现场观众4.22万元现金捐款。后根据栏目组惯例,以杨六斤的名字开设账户,便于接受社会爱心捐款,银行卡则由杨六斤的临时监护人杨取林暂时保管。截至目前,杨六斤银行账户共收到爱心捐款500多万元。

针对部分网友猜测,德峨镇政府接回杨六斤是有意于其名下的善款,对此,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称,将完全尊重杨六斤及其监护人的意愿,确保每一分爱心善款都用在杨六斤的学习生活上。另外,完成本学期学业后,杨六斤是否返回深圳康桥书院学习,将完全遵循他个人的意愿。

堂哥杨取林面对突如其来的巨款,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说:“我也还没想好怎么处理这些钱,但保证绝不乱花一分钱。”

孙宇(化名)作为捐款人之一,这些天也一直关注着“六斤后续事件”。在她看来,虽然事件一波三折,但自己还是很心疼六斤,“相比绝大多数人来说,六斤和像六斤这样贫苦的孩子,应该获得更多帮助和关爱”

穷孩子没人管,富孩子大家争着抢着管。
签名被屏蔽
我们小学的时候组织我们给孤儿捐款,一年级是那个孤儿,当时就说比我们还大好几岁,等我们6年级还是那个孤儿,算算时间那个时候那个孤儿都该成年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捐
我们单位每年都组织捐款,但是不知道钱去哪里了
和五百万比起来,我也处于贫困线上,快来捐助我吧
堂哥杨取林面对突如其来的巨款,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说:“我也还没想好怎么处理这些钱,但保证绝不乱花一分钱。”
不是吧,是由堂哥来花么。希望不要演变成黛玉进贾府的情况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