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前诺奖得主无钱付药费遭医院拒收 悲惨离世(图

美国化学家、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赫克10日因病重在菲律宾马尼拉去世,享年84岁。(图片来源:CNN)

10月13日电  综合外媒13日报道,美国化学家、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赫克10日因身体多个器官衰竭在菲律宾马尼拉去世,享年84岁。据赫克私人护士称,赫克因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往一家私人医院,却因无钱支付药费被拒之门外。2010年,赫克与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赫克因在 “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与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赫克与菲律宾妻子索科罗在菲退休。 2012年索科罗去世,随后其侄子迈克一直照顾赫克。据迈克介绍,夫妻二人膝下无子,赫克靠每月2500美元(约合1.58万元人民币)养老金度日。

迈克称,赫克曾患前列腺癌,近年又饱受肺炎、糖尿病以及肝硬化折磨。最近数月以来,赫克由两名私人护士轮流在家照料。其中一名护士皮多称,赫克因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往一家私人医院,但因无法支付账单被拒绝,“看到他因为没钱只能眼睁睁等死实在太痛苦。我们不知道应该带他去哪家医院,大把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皮多称,他们最终被迫将他送至公立医院,但赫克的病情在数小时内恶化,最终去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的赫克开始他现今被称为赫克反应的研究,而两位日本科学家相同的研究直到70年代末才取得成功。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0/13/4631974.html
Soningga Zhang
……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爱红始!——张洪涛
2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下面是一系列与题目无关,互相之间也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但是连起来看却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1、1960年代,越战期间,疟疾频发,美军有价格高昂的氯奎因可用,越南人却用不起。
2、1970年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以集体名义发表论文,此举意味着放弃相关专利申请。
3、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新药,跨国医药巨头诺华后来用青蒿素衍生药物申请了大量专利。
4、1999年,无国界医生,凭借对战乱区域的平民无私救援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5、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6、奥巴马提出TPP计划,无国界医生反对其中关于专利的规定。
7、诺华状告印度,原因是他们仿制了自己拥有专利的药物,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卫。
8、2013年,诺华败诉,无国界医生倡导“病人先于专利”(People Before Patents)。
9、2014年,中国某男子被起诉,理由是从印度走私药品……嗯,格列卫。
10、2015年10月3日,无国界医生位于阿富汗的医院遭遇美军轰炸,微博很安静。
11、2015年10月4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微博还是很安静。
12、2015年10月5日,TPP达成基本协议,微博沸腾了!
13、2015年10月11日,美军轰炸叙利亚两座发电站。
14、10月14日,无国界医生宣布国际人道主义实况调查委员会(IHFFC)启动,正在等待美军同意。

今天,中国正在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为世界提供近七成的青蒿素原料;
与此同时,断水断电的叙利亚,疟疾肆虐,难民们却没钱买药。
无国界医生还在呼吁大家为疟疾儿童捐款——150港元、40名儿童、够用三天。
微博上依旧安静,偶尔会冒出个人来骂无国界医生和同情难民的人“圣母”。
大家各司其职、相安无事,就像多年前的越南。
轰炸机下面的疟疾患者依旧在挣扎,青蒿素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硬广告:每一分钟 就有一名儿童死於疟疾


补充:不知道为何有人能从上边的文字中看出我不尊重知识产权。科研本就是极富外部性的活动,当然需要知识产权法律来修正这种外部性。只不过市场经济并不善于解决外部性问题,而美国主导的专利规则也只会让中间的垄断商赚取高额利润,而两端的研究者和消费者双双受损。
总有人喜欢用研究者的利益为垄断辩护,说什么“病人先于专利的话,恐怕不会有人愿意研发专利了”。那我倒是想问,研究者作为病人因为无钱医治而去世,不是照样没人来研发了吗?
知识产权不应该作为垄断的借口,知识产权法律的完善,恰恰是一个和垄断撇清干系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只有美国是不够的。
参考资料:
Drug Company Raises Price of Daraprim from $13.50 Per Tablet to $750 Overnight
People Before Patents: Novartis Press Teleconference
Patients Before Patents
编辑于 2015-10-15


作者:Soningga Zh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71478/answer/677047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sss alfred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认识一个医生,忙的,但也常受病家的攻击,有一回,自解自叹道: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仑和隋那(Edward Jenner,1749-1823)比比看……我想,这是真的。
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
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勒。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但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
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虽然有些人大起来也还是去给英雄们做炮灰,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鲁迅
发布于 2015-10-20
王弃花
化学/能源 DSSC
1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到这一条,突然想说点没用的。非常非常跑题。

他在我眼里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科学家,他把某电池的效率由1%直接提高到7%。他天天穿个花布衫子,脖子上挂个瘸腿眼镜,六十多岁了还亲自做实验,我有一次亲见他跪在地上弄仪器,什么都不管不顾的,眼睛里只有那点实验。但是呢,他在我们学校的职位就是个researcher(可能有变动)。为什么呢,第一,他之前是搞研究的不是搞学术的(非体制内),第二,他脾气像小孩也很bossy,跟谁都能吵起来,所以他人脉不大行,也没有自己的大组。第三,他不太会讲课,思路很快,没有耐心,那课讲的呦,选他课的一半都退了。必修的只能哭。
他把电池效率从1提高到7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当时他在瑞士本行业大牛的麾下,按他的说法,踏踏实实的实验结果是6%左右,发表出来是7%。实验全是他做的,后来的功劳,名字,诺贝尔提名,都是那位瑞士大牛的。他还在我们学校,跪在地上做实验,每天骑自行车来回,职位是researcher.
不善交流,不“自我发展”“自我投资”的科学家,连学校都鄙视。
但是他不在意。他们不在意。
我是活在学霸中的学渣,所以一天天注意到的都是这样的细枝末节,注意到这些只知道做实验搞研究,其余都不在意的人,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说的都是题外话,但是Heck这件事让我立刻想起了他。
我想他即使知道了他的晚年像heck一样潦倒,他也还是一切照旧。他不是高尚,只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楼下居然有人猜出来是谁,这么偏门也有人知道世界真小,请你们不要说出名字。。。 我会删哒。。。
编辑于 2015-10-16
作者:饭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71478/answer/676308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听到这个消息的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作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学子,Heck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实在太大。
除了Heck获得诺贝尔奖的Heck反应,也就是钯催化芳基卤化物与烯烃的交叉偶联反应。Heck还是氢甲酰化的奠基人,同时也是Sonogashira反应的发现人之一。这些反应不但是近几十年有机方法学的研究重点,还在全合成领域应用广泛。而像氢甲酰化反应早就在工业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Heck一个人改变了整个领域,还有整个工业行业许多。
然而可能与个人性格与经历有关,Heck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早年并不是一个学者教授,而是在一家Hercules的公司进行研发工作,这也是为何他会去研究在工业上价值重大的氢甲酰化反应。在60年代末,他在JACS上连号狂发7篇关于Heck反应的独立作者报道,引起了轰动,才被德拉华大学聘为教授。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体制内的学者”。Heck为人非常的谦虚,低调,内向,甚至到了谦卑的地步,这可能都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其实在他获得诺奖也收到了很多荣誉和赞誉,但由于他自身也很淡泊名利,又极为内向,他并没有像其他诺奖得主那样”利用自己的价值“。相反,他退休之后,跟随自己菲律宾的妻子前往菲律宾退休了。
可见Heck是非常厌恶social的。在美国科学界,social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虽然Heck作为从公司出来的研发人员,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发现反过来进行横向投资赚钱。这也导致了他退休后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甚至不能像其他诺奖得主那样光开开讲座,占一个荣誉教授的位置。他很爱自己的妻子,跟随妻子去了菲律宾,远离了美国学术圈。然后在两年前,他妻子的去世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自己的疾病,他已经开始精神不正常了。这也一定导致了他悲催的晚年生涯。
美国学界许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Heck不回到美国,可以想象,要是Heck回到美国他的境遇至少不会如此凄惨。据Heck私人的护理护士说Heck一直想回到美国,但至于他为什么始终没有回到美国而留在菲律宾,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菲律宾,由于没有及时找到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又不愿赊账,导致疏于治疗而去世,实在是这个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人最大的悲哀。现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科研课题组,是靠着Heck的成果而生存着的。
发布于 2015-10-13


赞同 1.3K​
wj2000 发表评论于 2015-10-13 09:47:47
大概菲律宾人工非常便宜,而这位化学家需要两个私人护士轮流照顾,所以选择在妻子祖国菲律宾养老。三人平分的诺奖奖金可能也用完了。

在美国和中国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毕竟是诺奖得主,而且还是近年得的。菲律宾的确不重视知识份子。
genaomang 发表评论于 2015-10-13 09:42:44
Richard F. Heck, 一个伟大的化学家!
laborlaw 发表评论于 2015-10-13 09:41:49
这才是平等啊,凭什么你替美国得过炸药奖就要让菲律宾人民付钱让你进豪华私人医院。

注意,他平时已经有两个私人护士照理,病情恶化的时候,不是医院不收,是私立医院不收,公立医院还是收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