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甘肃平凉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真实风貌

农村的扶贫和脱贫

大西北虽然干旱少雨,但老天爷也厚爱西北人民,这里有丰富的物产。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有很多知名的农产品,平凉地区是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上很好的苹果产区,著名的“静宁苹果”就是我们这里的;我们这里种的西瓜跟著名的“宁夏沙漠瓜”一样的品质;这里也是冬小麦、亚麻籽、优质土豆的重要产区。因为昼夜温差大,生长时间长,我们这里的农产品吸天地之精华,品质都很好。此外牛羊肉品质也很高,著名的“平凉红牛”据说品质不输日本和牛,大山里放养的羊肉质鲜美,膻味很小。

这么些好东西,直到目前,除了“静宁苹果”美名在外之外,其他的都籍籍无名。近些年平凉市政府四处推广“平凉金果”和“平凉红牛”,这两样东西2018年上了好几次CCTV。

好东西出不了名,原因有很多,首要的原因肯定是地方政府的工作没做到位。

以我之愚见,首先我觉得这两个地域性农产品的品牌名称恐怕值得商榷。“平凉金果”是个什么“果”?人参果?不知道多年之前哪任领导请了哪位高人给平凉的苹果起了个“平凉金果”的名称,老实说这个名字比较“二”,“二”的意思就是“傻、土、愣”。这就好比你扛着一箱“平凉金果”走亲访友,进门后亲友打眼一瞧,嘿,金果,没吃过呀!又不好当面问是个啥稀罕货,你出门后他打开箱子一看,妮玛,一箱苹果而已嘛,这人真二。“平凉金果”就是这个感觉。

我奇怪为什么就不能叫“平凉苹果”?简称“平果”多好?“平果”是区别与普通苹果的最好的苹果。这么多年花的那么多宣传费,要是这么宣传我估计名气很大了。

“平凉红牛”的品牌名称稍微好点,但怎么让别人不误以为是“红牛”饮料,以及怎么傍上“红牛”饮料,借它的名气,这个也可以多思量。
========================================
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不到位,产业扶持也做得很差。
产业扶持的问题跟我文首提到的问题一样,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比如扶植苹果产业,我们村的一部分土地和隔壁几个村的大片土地被流转给外地客商种苹果,苹果树都栽了很多年了,果树也长得很大了,可是偌大的果园完全荒芜了,蒿草长得比苹果树还高,一年四季无人管理。乡亲们说承包果园的人本来就是骗子,他们只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资金而已,补贴到手,他们跑了。具体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办,好像没人理会。
鉴于这种操作,今年据说较远处的另几个村要统一流转上千亩土地种苹果,当地村民不愿意,最后还爆发了群体性冲突,据说公安局还拘留了一些人。最后土地流转不了了之。以上信息我也是听说,反正每个人都这么说。

作为贫困地区,这些年国家给了不少钱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但是就我们家和附近的父老乡亲而言,几乎没有人从这些脱贫工作中得到实质性帮助,但是眼看着脱贫的资金花完一批又一批。
=================================

脱贫资金怎么花的?都干了些什么?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前些年搞“雨水集流工程”,号召大家建水窖,补了不少钱,现在没几家人的水窖是拿来集流雨水的,要么拿来装自来水,要么废弃。二十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政府沿着公路边,在农田中央每隔几十米就建一个水窖,我放学骑着自行车回家时经常跑到地里去查看这些水窖。当时我年龄小,比较傻,就搞不懂松软的旱地里又不会有水流,在这地方花钱建这么多水窖恐怕一滴水都集不到,他们为什么要建?长大后我明白了,恐怕是上级领导要坐着车子来检查,沿着公路一溜建下去,领导查起来省劲。

前些年给钱建沼气池,花了那么多钱,至今我们村没有一家在用。我家的沼气池从建成就一直空置。前些年每家每户都发了一个太阳能烧水器,时至今日没有一家在用,全部都废弃在了房前屋后去年又掏钱补贴大家用混泥土硬化农家小院的院子,硬化了几户后也不了了之了。

这些年七七八八配发给农户的东西挺多,大多不中看也不中用,能长久使用的几乎没有。倒是扶贫款的发放牵动人心,村民们为争取扶贫款,闹出了不少是非。

我认为在老百姓有能力解决自身生活的情况下,扶贫应该是组织老百姓优化生产资料,应该是帮助老百姓找到致富的路子,给他们一个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提供帮助。这才是倡导的脱贫攻坚的本意吧。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2/09/socialnews-170924.html
我觉得还是要转变父母官这种思维。。。
农村男的找不到媳妇,咋办?父母官要思考怎么给他们找媳妇,怎么用政策啊,用宣传啊,给他们安排上媳妇。
农村种地赚不到钱,咋办?父母官要思考给他们种啥养啥,要找技术员来手把手教导,缺钱要帮忙找银行贷款,等到长成了还要帮忙找销路。
这个思路正常吗?反正很多专家就是觉得中国的贫困阶级就是要政府来帮扶。。。
一方面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冲击,一方面却又渴望封建官僚的大包大办。想清楚了吗?到底想要什么?
我觉得政府的功能就是清廉,高效,合法,然后给治下的所有民众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不是期望他们做父母官来替你包办一切。因为权力寻租空间越大,民众被搜刮的程度就越深。。。如果一地的民众是以父母官的期望来对待政府,这个政府必然是腐败到天上去了的。那个时候也别喊冤,因为吊在脖子上的绳子是你亲手送给政府的。。。
我在追的文:这次换你来爱我;敛财人生;大医凌然;幻想农场;我爱种田;玩宋;超级男神;克斯玛帝国;回档1988;奇幻异典;我在豪门养熊猫;女配不掺和;我还只是个孩子啊;古董下山
主要问题是人才。今年春晚有个被采访的人就是带领一地致富的人才。但这种人去哪都能很快赚取大量财富,谁愿意花十几年时间去穷乡僻壤吃苦? 与其花这么多钱弄项目,不如通过高薪吸引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回来当村官更有效。
whqz 发表评论于 2019-02-09 14:08:32
二太阳能热水器几乎家家有,效果不错,夏天几分钟烧开一壶水。冬季人们如何收藏,不知道。三乡村居住环境变化很大,新农村建设乡村铺设水泥路面,农民住上新砖房,一家一户红砖白墙,干净整洁漂亮,虽然还没有全部改善,但每年变化很大。平凉开车路过,没进去。
whqz 发表评论于 2019-02-09 14:08:14
文章比较长,粗略看了一下。几点与我所见不同,今年去了白银,武威,张掖,嘉峪关。说一说白银周边的情况,因为这些年我年年回去,都是夏天回去的见闻。一周边的绿化已见成效,以前光秃秃的现在透着嫩绿,沿途可见喷灌系统在工作。
道具 发表评论于 2019-02-09 11:56:43
同意作者和楼上的观点,难得的好文章,脚踏实地地观察,客观朴素地陈述,引入思考。
dingc2008 发表评论于 2019-02-09 10:15:37
此文写的非常中肯,当地的父母官要是能好好看看,切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解决的话经济发展得瓶颈问题,使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好干部!
一些想法

回到故乡,看到这里朴实而勤劳的乡亲,我常常心生感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和汗水书写着人生,即便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日子可以慢慢往好里过,他们有这个耐心,也有这个韧性。但是他们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当前西北农村最紧迫的问题是婚龄男青年的婚配问题,娶媳妇就跟种庄稼一样,错过季节,恐怕就错过一生。如果任由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变成大龄剩男,进而变成真正的光棍,这绝非社会之福。

隔壁阿三家因为嫁女要陪嫁大量财产,致使杀死女婴成为社会的常态。现在农村地区的男人也是普遍娶妻难。于是印度成了一个危险的国度,是知名的“强奸之国”。

推荐大家看一个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度》,村里没有女孩子,已经几十年没有举行过一场婚礼了,好不容易有一家娶了个媳妇,新娘还是男扮女装的。满村的光棍们晚上就守着一个破录像厅看毛片,看到兴奋处,有人溜进了隔壁的牛圈,随即母牛发出了一声吼叫(自己脑补吧)。村里地主家五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每天晚上排一个人和共同的妻子过夜,每周剩下的两天还被鳏居的父亲霸占,反正娶来的女人不能闲着。为了争这个女人兄弟相残不说,最后因这个女人受不了折磨想逃走,送信的雇工被几个兄弟打死,导致地主和村民的大规模冲突,地主一家被村民砍死。

一个社会,光棍增多,社会必然会越来越危险,因为“食色性也”,性欲是可能让人干出疯狂事的。农村的光棍增多,危险可能主要要由城市承担,因为光棍们主要在城市打工,何况村里人太熟,也没有多少女孩子,诱惑少。

所以不要认为农村青年娶不上媳妇是农村人自己的事情,这是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都得关心这个事。

我认为党和政府对这个事关心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紧迫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其实现在农村的婚龄男女大部分都在城市打工,接纳他们打工的城市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个人问题,要建立专门的组织负责促进和撮合打工男女缔结婚姻,要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和相应的帮助,要乘着青年男女们还保有幻想没有被现实绑架的时候,适当地撮合和推动,尤其是给他们一些希望,让他们能够冲破世俗的势利勇敢地去爱,充满信心地去生活。

其实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然后不想回农村的年轻姑娘也迷茫和苦闷,她们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她们想过更好的生活,不愿意回农村也是人之常情,但她们在城市落脚也不容易,没有多少农村姑娘有机会嫁给城市土著,姑娘们只是想挑有潜力有能力在城市落脚的打工男。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民工培训和婚姻撮合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昨天在镇上溜达的时候,遇到本村一个大龄小伙子开着新买的车子溜达,我跟小伙子聊了很久找对象的事。小伙子很朴实,人不错,看着这个憨憨的小伙子,那一刻我多么希望他能赶紧娶上媳妇。哦,对了,他还有个哥哥,也单着。

解决娶媳妇这个紧迫问题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发展,愚以为平凉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禀赋,把当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要看到本地区在社会分工和资源配置中的优劣势。

作为一个农业条件很好的落后地区,发展优势农业,把当地净洁的土地打造成高质量农产品基地,让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和果园恐怕是唯一的路子。这一点政府的定位是对的,但是感觉格局和眼界太低。要走高端农业的路子,要结合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思维,在质量管理、产地追溯、网络营销、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我不是只说不练,我在网上卖老家特色农产品4年了,卖亚麻籽油、紫苏子油、核桃油、核桃、小米、面粉、牛肉、羊肉。卖的还好,最初时20天卖出过2000多斤牛羊肉,利润也相当不错。我卖的农产品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绝对高端,所以我的提议是经过验证了的。最近我关店了,不卖了,所以我写此文不是要打广告。为什么不干了,原因不是农产品不好卖,也不是不挣钱,而是个人原因。当然已经生效的《电商法》以及对食品经营的种种限制也增添了不少困扰。

现在我躺在老家的热炕上,闲来无事,就把我看到听到想到的一些事记录下来,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对,也不一定有什么用,权当打发无聊的时间。

希望这片土地上的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实事求是,确实因地制宜地给当地民众找到勤劳致富的道路;希望各级政府官员们少一些形式主义和敷衍塞责,多一些造福于民泽被乡里的情怀,毕竟这是一方丰饶的土地,也是一群勤劳的人民,不能辜负了这千百万民众的辛劳和汗水。

昨天听赶集回来的75岁的老父亲说,他遇到了一个年龄比他还大的老熟人,老头的老伴一个人种了五亩地,还养了一头牛,老头自己在街道上租了个房子,常年手工制作笤帚,挑着四处去买,还到处捡垃圾收垃圾。

这样勤劳的人民,他们有权利过上幸福的日子。
1998年南方大水以后,国家提出“退耕还林”,19岁的我看着电视里报道我省某些地方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用推土机把山推成图中这种梯田的样子,然后再种上小树苗。

当时我年轻气盛,觉得这些人真是瞎胡闹,干旱缺雨的大西北,山里树木很难存活,草也不容易长茂盛,以保护生态为名,花大价钱用重型机械把原先的植被破坏掉,然后再在裸露的干黄土上栽上小树苗,这种事对上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下也是干得忙忙碌碌劳民伤财,该有的形式都有了,可就是没有人考虑树苗能不能活。

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到植树节,全校几百师生集体出动,在附近的山上年年种树,一届一届学生种下来,多少年了,也鲜见树木的影子。1998年后当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户家养的所有羊只都不准出山放养,违者没收羊只。我家70多只羊被逼着在一周内卖完,平均下来每只羊只卖了30元左右。然后政府拨专款,配发大量树苗,雇佣大批人员在山里种树。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昔日封山育林的山里还是光秃秃一片,没几棵树活下来。现在“封山育林”没人再提了,农民把羊又养了起来。我常常想,当年不瞎折腾的话,我们家那70多只羊应该能卖出好几倍的价钱来吧,就算不能脱贫,至少我的大学就不会上得那么艰难。羊以白菜价卖掉,表面上看是短期内成百上千只羊被赶到集市上倾销,无良的羊贩子乘机压价,可是这事能怪羊贩子吗?

整整20年了,难道当地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大巴车开到了平凉城,我赶上了最后一班上塬的小巴士,到家时早已是掌灯时分。
====================
市的就业和年轻人的动向

一个没有产业的城市,一个制造业不发达的城市,是很难创造出足够就业岗位的,平凉最紧缺的就是工作岗位。原来的城市人口中,因为那些三线建设企业的萧条和倒闭,工人大量下岗,这些下岗职工现在应该都接近退休年龄了吧。

近些年周边农村买房进城的农民增多,教育的发展又不发达导致大量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增多,无数的所谓“大学生“们聚集在城里打着零工等着一年一度的“考碗”,就是参加“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选拔考试”,一旦考上了,就有了体制内的铁饭碗,这是所有人都看重的。

为了“考碗”,很多年轻人耗掉了一年又一年的青春,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很多农家子弟,虽然上了个大专,可是学校不好,专业不好,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大城市混不住,也不肯回家务农或做点小创业,那么最简单最轻松的交付未来的办法就是随着大流去“考碗”,考上了一生荣耀,考不上了也算“拼搏过、努力过”,人生也就无憾了。他们的拼搏是在这个范畴内。

2018年7月的“考碗”报名人数为6840人,录取678名,录取率9.9%。2018年6月全平凉市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8106人,2017年甘肃省本科录取率为39.54%,一本录取率15.22%。也就是说将近七千青年在参加一个比高考考本科的竞争还激烈4倍的考试,只为得到一个基层的体制内岗位,拿到每月二千多块钱。

这个北方小城年轻人的思维和发达地方年轻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甚至这个城市这个省份人们的思维和发达地方人们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各种不一样可以用二个字概括:“落后”。

回来的大巴上和那个小伙子聊起,他说他走了那么多城市,到处都是“兰州拉面馆”,后来才知道兰州拉面与兰州人甚至甘肃人没什么关系,基本上都是青海人开的。同样是西北落后省份,青海人就敢走四方踏天下,甘肃人就不敢。甘肃的面食名吃也很出名,油饼、酿皮、饸饹面、手擀面,甚至羊肉泡馍、生汆面等,外地人来吃了都觉得好。可是眼看着青海人的拉面、山西人的刀削面、东北人的水饺已经卖遍了全国,甘肃人也就只敢在自己的地盘上卖一卖。

我上大学时校门口有一家山西刀削面馆,店主两口子生意好到爆,还带了老家二个半大小子做学徒。后来上班时学校旁边有一家东北饺子馆,店主二口子是黑龙江伊春的,女儿来长沙上大学,二口子就丢掉老家的一切来女儿上学的城市开了家饺子馆。

走遍大江南北,在城市做小生意的甘肃人凤毛麟角,大城市地下过道街角旮旯卖烤红薯、卖煎饼果子、卖凉皮,甚至抱几个西瓜切开卖的,河南人、山东人比比皆是。就连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甘肃人除了去新疆、宁夏等地,也不愿往南方走。

老一辈的精神和意识传给了下一辈,所以那么庞大的“考碗”大军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除了劳动力外各方面生产要素都欠缺的地方,向外输出劳动力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向外走,除了青年学子借助高考的通道外,其他人也得向外走,青海的拉面师傅走向全国,把大量的财富汇回了当地,平凉人如果只在平凉兜圈子,不去挣外面的钱,怎么富得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