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邀请,短期驻校访学,在鼓楼校区落脚。今年的南大新生大部分也在此生活、学习。校门口早就张灯结彩,红旗飘飘,深紫色指示牌、标语牌、卡通纸塑表达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九月初报到日,车辆行人络绎不绝,校内临时开放停车。新生和家人大包小包,穿梭于校园,耳畔一片南腔北调。宿舍、
-
结束在南大的短期访学,坐高铁回到父母身边。本地的桂花大规模开放了。道路两侧桂树葱茏,绿叶间密密紧簇细碎的小花,象牙色的银桂,金黄的金桂,火红的丹桂都有。家里窗户一开,到处是甜甜的花香。家乡的习俗,中秋必吃桂花糖芋头汤。所以我总将桂花和甜品联系在一起,以至于闻到桂花香都觉得是甜的。小区里的确有大爷
-
在南大高研院访学即将结束,他们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周二从南京出发,去扬州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九点在鼓楼校区集合,一辆小面包车带上我们再去仙林校区接人。包括高研院院长、院长助理、工作人员、访学者和驻院学者,加上司机,一共十一人。 开到仙林约十点,再开到扬州,接近十一点了。我
-
临近访学尾声,和南大故人的聚餐也紧锣密鼓,必须抓紧安排。 2017-18 学年曾到我校教过一年汉语、与我合作过的 L 老师和我约饭已是将近一个月前了。她已退休,之前在外地旅游。等她回到南京,上周二再来约,我又去了北京。在高铁上通过微信一番交流,最后定在本周一晚上在我住处附近一起吃饭。去的那家餐馆之前也吃过,
-
南师的 J 和 Y 老师是母女,与我最早结识于 2007 年。当时我学术休假,住南大霍普金斯联合办学的中美中心,也在搜集资料,撰写、修改有关金陵女子大学的英文专著。 J 是社会学家,写过有关金女大校长吴贻芳的书,而 Y 是历史系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金女大。我们后来一直保持联系,她们曾邀请我去南师金女院做过报告。我
-
9 月 23 日,周六,农历进入秋分节气。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 16 个节气,接下来是秋季最后两个节气:寒露、霜降,然后就要立冬了。这几天的确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味道了。周六下了一天雨,最高气温只有 24 度。不过预报下周还要升温。 周五晚饭时分从北京坐高铁回到家里,周日下午再回南大。
-
周五早上,结束在北京三天的旅程,登上回家的高铁列车。早晨照例出门跑步,又看了一遍北大附近的中科院图书馆(广场上有人打拳、跳舞、运动)、中科院化学、物理等研究所,中关村一桥、二桥、三桥,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还有充满人间烟火的早餐店。京城的物价确实略高。公园门票是不贵,但一只大肉包要 4 元,糖饼 3 元
-
周四 9 月 21 日工作任务比较重。中午和北大文学讲习所的同仁交流,下午三点在 S 的课上做一次报告,谈网络文学。上午没出门,呆在房间准备两项工作。 十二点按约定过天桥去北大东南门口, S 的博士生已经在门外等。 S 早帮我申请好入校资格,只要刷身份证就能进。不过北大管理得比南大更严,必
-
周三下午回到宾馆,整理笔记,回复电邮,准备周四的工作。还修改了一点书稿,也算做了点事。约好晚上 5:30 和 S 老师一起吃烤鸭。她是北京人,说要请我尝尝北京特色。我感觉可能因为京菜中非常特别的菜色比较少吧。 下午 5 点多收到 S 的微信,说要迟一点到,六点左右。我中午吃得多,并不饿,
-
周三早晨起床跑步,感觉温度明显降低,摄氏 15 度左右,且干燥很多,是秋天的样子了。跑完步去吃早餐。餐厅规模不大,倒也五脏俱全。不说口味,品种称得上中西合璧,热菜、主食、水果、鸡蛋、酸奶都有。 十点多出门坐地铁,约好与 T 老师在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见面。餐馆地点是他建议的,因为他
博客书架 |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